“中国道都”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南郊16公里处,自古以“神仙都所”、“人间福地”而闻名天下,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。她既是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(1988年)、国家森林公园(2000年)、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(2001年)、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(2012年),又是国务院确定的二十一处重点对外开放宫观之一(1983年)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2001年)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(2007年)。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。2010年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了“中国丹霞”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江西龙虎山和龟峰作为“中国丹霞”联合申遗项目,与湖南崀山、广东丹霞山、福建泰宁、贵州赤水、浙江江郎山共同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这个举世公认的顶级品牌,成为江西唯一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“双冠”景区。
龙虎山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262平方公里,现由七大景区、一个外围独立景点组成。其中,仙水岩景区、正一观景区、上清宫景区、马祖岩景区、应天山景区、天门山景区、圣井山景区为风景区的主体,鬼谷洞为风景区的外围独立景点。全区共有52个景点,景物景观230处。
龙虎山的山水自然天成,美轮美奂。泸溪河(流经上清镇、龙虎山一带俗称上清溪)发源于福建光泽和江西资溪的崇山峻岭之中,似一条逶迤的玉带,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、茂林修竹串联在两岸。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与泸溪河相伴,构成了“一条涧水琉璃合,万叠云山紫翠堆”的奇丽景象。丹崖碧水、山水交融,且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、千古未解的古越崖墓之谜完美结合,交相辉映。
龙虎山的丹霞地貌,奇峰秀出,造型景观惟妙惟肖,集“雄、奇、险、秀、幽”的形态美和空间协调美于一身,是人们旅游休闲、探险、科考、采风、修学的极好目的地。景区99峰24岩,比较密集地分布在泸溪河两侧,可以说是景在水中,水在景里,乘筏顺泸溪河漂流而下,定会让您找到人在画中游,筏在仙境漂的感觉。
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,如顾况、王安石、曾巩、文天祥、赵孟兆页(hu)、徐霞客、陈旅等,都曾在泸溪河畔留下赞美丹崖碧水的诗文,成为龙虎山宝贵的文化遗存。
道教以修炼成仙为最高境界,而龙虎山神奇灵秀的丹山碧水,远离尘嚣、刚柔相济、阴阳平衡,“接天地无涯之真气,摄宇宙虚空之阳精”,是修炼的理想之地。第一代天师张道陵,遍访名山大川,最后选择了龙虎山肈基炼丹, “丹成龙虎见”,龙虎山自然而然成为道教发源地。
龙虎山又与春秋战国古越人的崖墓密不可分。古干越人选择在离地(河)面十米至五、六十米高的层控槽穴(向阳、避风、干燥、安全)中安葬死者,使逝者得以长期保存,以告慰其在天之灵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内共有崖墓200余座,主要分布在水岩景区和马祖岩景区。当时什么人死后才能享受悬棺安葬的待遇?为什么要在悬崖穴葬?悬棺又是怎样放入绝壁槽穴中的?这些神秘的问题成为让人费解又吸引人们去破解的千古之谜。
天造地设的丹崖碧水,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,千古难解的悬棺之谜,构成了龙虎山景观的“三绝”。而龙虎山的最大特色就是三者完美结合、融为一体。专家说:龙虎山是中国所有风景名胜中,山水和人文景观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。如祖天师张道陵炼丹修道的正一观,背倚龙虎山;天师写诗作画的兜率宫,雄踞仙人城;数以百计的古越民族的崖墓,所依托的全是丹崖峭壁上的层控槽穴......
龙虎山丹霞山水美景与道教文化、崖墓文化、禅宗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心学文化揉合在一起,琳琅满目,美不胜收。
龙虎山是一座名山还在于她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处。东汉中叶,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原名为云锦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,研创道教。“丹成龙虎见”,山名遂改为“龙虎山”道教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。至唐朝,道教为国教,宋元明时期,历代天师被敕封“一品”,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,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、“百神 授职之所”。道教最兴盛时期,龙虎山建有10座道宫、1处道观、836座道院,其中以“上清宫”规模最大,宫内伏魔殿和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的“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”的出生地。现在龙虎山作为道教圣地,在海内外道教界备受推崇,来此朝圣、观光者络绎不绝。
龙虎山因《水浒传》和张天师而名扬天下。《水浒传》开篇第一回:“张天师祈禳瘟疫,洪太尉误走妖魔”,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龙虎山的秀美景色:“千峰竞秀,万壑争流。瀑布横飞,藤萝倒挂。”
洪太尉受宋仁宗派遗,前往龙虎山,请张天师到京城祈禳瘟疫,太尉急着去见天师,独自一人上龙虎山,哪知天师迟迟不露面,先变一条老虎吓唬太尉,再变一条大蛇来戏弄太尉,最后变牧童来试探太尉。
太尉未见到天师,第二天去大上清宫的伏魔之殿,见石碑上凿着“遇洪而开”四个大字,心想,我是洪太尉,遇洪而开,莫非是等我来打开这伏魔之殿?于是叫来众人,掘开石门,哪知从这里逃出了一百零八将,演绎出一场惊天动地的“水浒”故事。
因此,我们说,龙虎山是一座道教之山,一座文化之山。
天下山水秀美的地方很多,但集山水、道教、崖墓群于一体的名山恐怕只有龙虎山了。
早在东汉永元二年(公元90年),第一代天师张陵携弟子云游,由淮入鄱阳湖,溯信江,沿泸溪河逆水而上,至龙虎山,见两岸奇峰怪石林立,恍如仙境,便弃舟上岸,结庐炼丹,丹成而龙虎现,龙虎山因此而得名。
道教选择了龙虎山,龙虎山的灵山秀水孕育了道教文化。
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民情风俗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因为龙虎山山水绮丽,又有天师炼丹遗址,古往今来,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,唐代诗人顾况《安仁港口望仙人城》这样描绘龙虎山:“楼台彩翠远分明,闻说仙家在此城;欲上仙城无路上,水边花里有人声。”宋代王安石《龙虎山》写道:“弯弯苔径引青松,苍石坛高进晚风;方响乱敲云影里,琵琶高映水声中。”
另外,宋代文人苏东坡、曾巩、陆九渊、文天祥,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页,明代宋濂、徐霞客、夏言,清代袁枚等在龙虎山都留下诗文和题刻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明代大旅行家、文学家徐霞客游龙虎山,在他的游记中对龙虎山有精彩的描述:“遥望东面乱山横翠,骈耸其北者,为排衙石,最高;欹突其南者,为仙岩,最秀;而近瞰岭下,一石尖插平畴,四面削起者为碣石,最峭。”
南宋大教育家陆九渊在龙虎山景区的应天山创办象山书院,成为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,名噪一时,连大理学家朱熹也慕名想前往。
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在龙虎山入道,他面对龙虎山雄奇秀丽的山水画卷,常常诗兴大发,挥笔即就,他的诗《水帘洞》:“飞泉如玉帘,直下数百尺;新月悬帘钩,遥遥挂碧空。”
赵孟頫书写的“道教碑”,又称“仁靖大真人张留孙碑”,至今还留存于天师府内,这个碑字体方正,秀俊大方,早已印成字贴,是学赵体行书的范本之一。
道教的创立,便与鬼神相连、与仙境相关。虚无的鬼神、缥缈的仙境的出现,说明道徒的想象力极为丰富,而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想象。
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小说几乎都受到道教的影响,都或多或少与道教有关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便塑造了不少道教人物,如太平道的领袖张角、五斗米教的领袖张鲁等。至于诸葛亮、司马徽等人是属于具有道教色彩的隐士。诸葛亮能未卜先知、神机妙算、呼风唤雨,道士味极浓。
《水浒传》将道教神仙置于崇高的地位。在书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道教的九天玄女。“玄”是深奥神妙的意思。《老子》中说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玄女即是神女。玄女生活在九重天之里,故又称九天玄女。《水浒传》中梁山首领宋江夜梦九天玄女,玄女亲授天书给宋江,并说:“此三卷天书,可以善观熟视,只可与天机星同观,其他皆不可见。功成之后,便可焚之,勿留在世。”此外,还有张天师、公孙胜及其师傅罗真人等,他们都能腾云驾雾、作法除妖等道术,而“替天行道”的旗号,实际上也是要实现道教的理想。
《西游记》中记载了哪吒的师傅大乙真人,就是道士。孙悟空西天取经途中,遇到危难之事,就到天庭请张(天师)、葛(洪)、许(逊)、邱(处机)四大天师下凡协助除妖。
《说岳全传》中的道士鲍方,是牛皋半途出家的师傅。他能未卜先知,“有一手呼风唤雨之能,撒豆成兵之术”。他将牛皋收为徒弟,赠之以“穿云箭”、“破浪履”,以此制服了“天上水兽下凡”的杨幺,并送了两颗万应灵丹以救岳飞等人性命。此外,书中还写了道教最高尊神玉皇大帝、陈抟老道、道士施岑等人。
《封神演义》更是借武王伐纣为背景,演说三教封神的故事。书中道教人物很多,如广成子、赤精子、黄龙真人、大乙真人、灵宝大师、广法天尊、普贤真等,都是法力很大的道教人物。
《红楼梦》更是与道教密不可分。第一回《甄士隐梦幻识通灵,贾雨村风尘怀闺秀》中的“好了歌”,是个跛足道人唱的,又由刚悟道的甄士隐作注解,内容中念道神,无疑是道教的内容。跛足道人用“好了歌”点化甄士隐,度他出世,这是道教的典型做法。其歌词为:“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娇妻忘不了!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”此歌给世俗追求功名利禄、娇妻儿孙者泼了一盆凉水,浇得人心灰意冷,然后决意了结俗尘之事,出家为道,修真成仙,以获永生。
《红楼梦》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遭尤三姐自刎之变故,顿觉生趣了无,路遇一跏脚道士,便问:“此系何方?仙师仙名法号?”道士说道着回答:“连我也不知此系何方,我系何人,不过暂来歇足而已。”柳湘莲听了,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,拿出那把雄剑,将万根烦恼发丝一挥而尽,便随那道士不知去往何处了。道士用几句冷言打破迷关,度柳湘莲出家,意在说明,人生如过客、尘世只能暂时歇歇脚,无安身之处,人的最终根本是出家修道,从这可以看出道教对作者曹雪芹的深刻影响。
受道教神仙思想影响而创作的作品,表明中国古代道教深入社会生活之中。道教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,其生存观是以生为乐、以长生益身为大乐、以修真成仙为极乐,这一点正好吻合了人们生存欲求,正好与佛教以生为苦、以死为解脱相反。所以,自唐代以来,很多文人士大夫都信奉道教。道教的神仙境界和意象,让历代文人创作出瑰丽、神奇色彩的文学作品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特色。
龙虎山境内山清水秀,泸溪河源远流长,清澈见底。道祖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八章:上善若水。说水如大道,圣人如水,重在无为,贵在不争!不争名,不争利,不争强好胜。水随方则方,随圆则圆,甘处卑下,甘守低凹之处,效水而行,从善如流,乃修身第一要务。
水以柔克刚,滴水穿石,顺其自然,处理事务时,要像水一样,润物无声;胸怀宽广,犹如大海,海纳百川。
龙虎山不仅山清水秀,而且民风纯朴。龙虎山景区的人们勤劳善良,热情好客。千百年来,他们流传和保留了许多民情风俗。
每逢谷雨时节,龙虎山烟笼雾锁。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茶叶,味道自然清香怡人。龙虎山人把自采自制的“谷雨茶”当作上品,客人来了,首先是“吃茶”,成为一种习俗,并逐渐扩展到定亲办喜事,桌上摆上糖果、糕点,诸如麻片、灯芯糕、板栗干等,每人一杯清茶,称为“茶食”。谁家来了客人,左邻右舍都端来一大碟果子,桌上摆得满满的,让人感到邻里和睦的浓浓乡情。
龙虎山一带男女定亲叫做“看主家”。男方同意后,女方父母择吉日带领女儿、亲戚到男方家里“看主家”。男方要放鞭炮迎接,并准备糖果、糕点,摆放在拼拢的几张饭桌上,双方父母和亲戚依次而坐,商议婚事。男方要好的街坊邻居也要“传茶”,送来食物。双方结成儿女亲家,男方则大摆宴席,称为吃“成事饭”。
女儿要出嫁了,有哭嫁的风俗。新娘离开父母,远嫁他乡,要向父亲和亲戚哭别。女人们哭成一团,哭声带着地方音调,如同歌唱,而哭唱的歌词内容是非常丰富的,是现编现唱的。哭嫁时,许多人围观着,从哭词中品味出新娘对娘家父母的深厚感情。父母和亲戚依依不舍地叮嘱新娘,并送给红包,作为“压箱钱”。然后新娘到厅堂跪拜祖宗和父母,作为对娘家最后的辞别。辞堂后,由舅舅抱着出门上马或上车。
婚后第二天一早,男方家打麻糍作为点心招待宾客。打麻糍也是龙虎山一带传统的饮食习俗,别有风味。镇上办喜事一般都打麻糍。打麻糍要先把糯米浸好,然后放在饭甑里蒸熟,倒入石臼中,一人用木槌打,一人拨动。打好后放入盆中,拧成个数。伴麻糍有用豆粉的,也有用磨碎的芝麻拌上白糖的,也有用红糖、蜂糖拌的。
结婚第三天上午,新郎陪新娘回娘家,新娘的娘家放鞭炮,办酒席,迎接新郎新娘,称为“转面”。
婚后的第一个春节,夫妻二人去女方父母家拜年。女方的街坊邻居有端果子来吃茶的,也有请新郎新娘吃饭的,男女老少都叫新郎为“新姐夫”。
龙虎山一带春节跳龙灯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。正月初一,吃过早饭,大人小孩都出门看灯。灯到来之前,都由下帖子的先到各家各户散发帖子,是亲戚的下“全帖”,还要招待吃喝,出灯的村要做记录,写下谁家招待、点心名称和菜的种类。这正是:正月正,跳龙灯,小街小弄锣鼓喧;龙灯上下舞,风调雨顺把劲鼓。
正月初一,各家各户不动剪刀,不用针线,不打骂孩子,体现出祥和与吉庆。初二日,亲戚邻里往来,新女婿上岳父母家“上门”,拜年的礼物多为熟肉、糖、果子、糕点等,长辈收下肉、糖和少量果子,但糕点是不能收的,因为糕与“交”谐音,收了糕,则意味着断了交情。收了礼物,长辈也要备些“回篮崽”的礼物,象征着礼尚往来,常来常往,感情不断。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龙虎山独特的民情风俗,为文化的沿袭和传承创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载体,极大地丰富了龙虎山旅游文化的内涵。